伤寒研读

《伤寒论•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》剖析(五)

刘渡舟

[文章下载]

【摘要】  

【关键字】  

中图分类号:文献标识码:文章编号:

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》剖析(五)

为了说明小青龙汤临床疗效,仅举病例两则如下: 张姓,年四十,患哮喘,常服“百喘朋”,而不见效,切其脉弦,视其舌苔水滑,面色黧黑,辨为寒饮内伏,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,为疏小青龙汤原方两剂。连服两剂后,咳喘竟衰大半,鉴于辛烈发散之剂有不可久服之诫,乃以苓桂杏甘汤加干姜、五味子善后则喘不发作,其病获愈。

另一例也是寒饮作喘患者,余投小青龙汤两帖,药后咳喘颇为见效。患者持方服药不再来诊,接连不断地服了十二帖之多,此时喘咳虽止,而自觉头晕眩瞑,继之而鼻衄如注,长流不止,乃到某某医院急诊。经治疗鼻衄虽止,但因失血过多,而心悸气短,四肢怠倦无力,显见由于过服小青龙汤导致伤阴动血的缘故。然《伤寒论》对于大青龙汤的峻汗作用有所论述,并指出它的禁忌之证,如第38条之“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之,服之则厥逆,筋惕肉,此为逆也。”又论述了服大青龙汤后防止汗出伤正的措施,如在38条的“方后注”说:“汗出多者温粉扑之,一服汗者,若未汗,停后服。汗多亡阳,遂虚,恶风,烦躁不得眠也。”然对服小青龙汤之禁忌以及药后之反应则只字未提,余颇疑其疏漏而为憾。后读《金匮·痰饮咳嗽病篇》,始发现仲景对小青龙汤的治疗禁忌,以及误服后所发生的各种变证,指出相应的治疗方法,使人读之一快。现引其文如下,以供参考:

“咳逆倚息,不得卧,小青龙汤主之,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,寸脉沉,尺脉微,手足厥逆,气从小腹上冲胸咽,手足痹,其面翕然如醉状,因复下流阴股,小便难,时复冒者,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,治其气冲;冲气即低,而反更咳,胸满者,用桂苓五味甘草汤,去桂加干姜、细辛以治其咳满……”以上这些记载指出了小青龙汤的禁忌证。尤在泾说得好,“服青龙汤已,设其人下实不虚,则邪解病除。若虚则麻黄,细辛辛甘温散之品虽能发越外邪,亦易动人冲气,冲气、冲脉之气也。冲脉起于下焦,挟肾脉行至喉咙,多唾口燥,气冲胸咽,面热如醉,皆冲气上逆之候也。寸沉尺微,手足厥而痹者,厥气上行而阳气不治也。下流阴股,小便难,时复冒者,冲气不归,而仍上逆也。”这就不难看出,误用了小青龙汤,而有拔肾根,动冲气的种种后果。由是可见小青龙汤对虚人是为禁忌之例。所以,老年人以及心肾虚衰患者,切不可滥用此方为治。

曾览《临证指南》,在喘门中,叶香岩有两张治喘的方子,一张是用麻黄而不用细辛,另一张是用细辛而不用麻黄,叶氏把麻黄、细辛分而用之,而不相并,也是为了避免发散太过的缘故吧。为此,余在临证使用小青龙汤只在喘急必需之时一用,一旦病情缓解,即改用苓桂剂类,温化寒饮,则疗效理想亦无流弊可言。苓桂剂,指的是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的加减诸方。这种治疗方法符合仲景治痰饮用温药之旨的。所以在苓桂剂中再加上治寒饮惯用的干姜、细辛、五味子,在某种程度上讲能治疗小青龙汤所不及的一些寒痰冷饮疾患,也是一种不可偏废之法。曾治某学生之父,年六十余,冬日感寒挟饮,喘咳不能卧。其子投小青龙汤原方,一剂而喘咳良已。认为效不更方又服一剂,则觉心悸头眩晕,周身时发惕。不得已乃邀余诊。切其脉弦缓无力,视其舌淡而苔滑。乃语曰:小青龙汤为寒饮之峻剂,然无驾驭之法,则弊端颇多,因麻黄与细辛同方,其力粗犷而不驯,虽能散饮,亦能耗正。令尊心肾阳气之本先拔,又何堪小青龙之发散耶?为疏苓桂术甘汤另加人参、附子服三剂而诸证皆安,咳喘遂瘳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刘渡舟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

 

 

 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