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研读
《伤寒论•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》剖析(一)
刘渡舟
【摘要】
【关键字】
中图分类号:文献标识码:文章编号:
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》剖析(一)
〔编者按〕 以下22篇是刘渡舟先生关于《伤寒论》的专题讲座,于《中医药研究杂志》的“教授论坛”栏目连载。文中条文号码,均以赵本《伤寒论》为准。
《伤寒论·太阳病上篇》共有30条条文,如果我们认真、细致地进行分析与研究,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条文的组合排列是精心设计出来的,这种设计反映了原著的思想性和科学价值,使人咀嚼不尽,味深而义永。
《太阳病篇》的30条,如果归纳起来,可分成三个部分,兹不揣浅陋,试分述如下:
第一部分: 包括第1条至第11条的内容。它是有论而无方,是围绕太阳病的范围,论述了带有原则性和关键性的几个问题,起着指导整个《太阳病篇》的积极作用。举例而言: 如第1条是辨太阳病表证的提纲证;第2、3条是辨太阳病表证分类;第4、5条是辨太阳病表邪的传变;第7条是辨病发阴阳;第9条是辨太阳病的欲解之时;第11条则是辨真假寒热的具体情况。不难看出,这些内容都是非常的重要,所以作者必须开宗明义先行论述,然后对以下的篇幅才起着指导的作用。因此,这11条可以视为《太阳病篇》的总论。
第二部分: 包括第12条至28条的内容。是论桂枝汤证及其加减证、禁忌证的。考《太阳病上篇》共载方剂(重复者不算)15首,其中属于桂枝汤证与桂枝汤加减证的共10个方子,即桂枝汤、桂枝加葛根汤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、桂枝加附子汤、桂枝去芍药汤、桂枝去芍加附子汤、桂枝麻黄各半汤、桂枝二麻黄一汤、桂枝二越婢一汤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。此外,属于误治救逆的有5首,即白虎加人参汤、甘草干姜汤、芍药甘草汤、调胃承气汤、四逆汤。由此可见,桂枝汤类,是大于救逆汤类的一倍,故《太阳病上篇》,而以桂枝汤类为第一。
桂枝汤滋阴和阳,为群方之魁。它的治疗范围有三个方面: ① 解肌驱风,治太阳病中风证的发热、汗出、恶风而脉浮缓。服桂枝汤,要啜粥温复,它有发汗而止汗,发汗而不伤正,止汗而不留邪的优点。② 因其有去邪而又护正的作用,所以,它对太阳病伤寒发汗以后,或者用过下法以后,凡是外邪不除,而脉浮弱的,都可以用桂枝汤解肌以驱邪。③ 桂枝汤又有双向调节的作用。在外,它能荣卫双调,以治脏无他病时的发热自汗出,荣卫不和之证;在内,则能调和气血。若倍芍药则治太阳病反下之,腹满时痛的脾家血脉不和之证亦适,此方辛温芳香,悦脾和胃,故为调和中焦阴阳之佳方。成无己说:“脾胃为荣卫之根,脾能上下(指升降),则水谷磨消,荣卫之气得以行。”桂枝汤所以能调和荣卫,在于它能调和脾胃,因其能调和后天之本,故又能调和荣卫气血阴阳。识乎此,则对治虚劳、心悸、腹痛之小建中汤;治男子失精、女子梦交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皆以桂枝汤为基础的道理,自可触类旁通。
在桂枝汤的加减证中,有的条文又反映了太阳与少阴为表里,少阴为太阳的底版关系的问题,例如: 第22条的“太阳病,下之后,脉促胸满者,桂枝去芍药汤主之”。反映出来误下之后,心阳被伤,反呈假性兴奋,故脉来促急,但按之则无力为辨。胸为心之宫城,心阳一虚,阴气乘之,则胸满气短自不待言。仲景针对这一病情,乃用桂枝、甘草之辛温以扶心阳之虚,以活泼胸中之阳气;又加生姜、大枣之辛甘以调和荣卫,以为佐使。庶心胸气暖,荣卫和畅,而脉促胸满之症自可解除。旧注不谙太阳与少阴之关系,认为此证为误下表邪内陷之证,如是则有天渊之别矣。然手少阴阳气一虚,则更有累及足少阴肾阳之虚的危险,故第23条紧接而论“若微寒者,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”。“微寒”,指的是在第22条证候基础上,又出现微恶风寒的证候(它带有全身症状的意义),反映了这时的阳气不足的苗头已见。本着“见微知著”,防患于未然的原则,故仲景在前方中再加力大气雄的附子,以补少阴之阳,以杜厥逆与下利清谷之路,可见作者老成达练而用心良苦。我认为“胸满”一证,反映了险气已成、阳气已虚,但仍外于心胸的范围,所以只用桂枝汤去芍药便可以胜任其治。至于“微寒”一证,反映了周身的阳气已虚,其证虽微不足道,但已危机四伏,因为它冲破了太阳的藩篱,而露出了少阴的底面。这些条文极其紧要,要既读且思,悟出太阳病中有阴证机转的可能。如不识此,掉以轻心,或视桂附之方为蛇蝎,踌躇不前,不敢施用。则必使阳入阴,由腑入脏,而鲜有不败者。
余曾治一王姓男,46岁,多年来胸中憋闷,甚或疼痛,遇寒冷气候,则发作为甚,并伴有咳嗽气喘等证。切其脉沉弦而缓,握其手则发凉,问其小便则清长,视其舌质则淡嫩,苔见白滑。辨证为手足少阴阳气两虚,阴霾用事之证。乃疏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补心肾阳气,连服六剂,证情逐渐减轻,其病全瘳。
刘渡舟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