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经研读

张仲景其人其书及成就

姜春华

[文章下载]

【摘要】  

【关键字】  

中图分类号:文献标识码:文章编号:

张仲景其人其书及成就

一、 张仲景其人

张仲景,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均无其传。唐代甘伯宗《名医录》为之立传,原始材料未知所本,自后言仲景者多本甘氏,皆备而不详。清《古今图书集成·医部全录》仲景传引《何颙别传》“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”,又引皇甫谧《甲乙经·序》“……见侍中王仲宣……”(王仲宣名粲,建安七子之一,时年二十余),则仲景略小于王粲;又引《襄阳府志》谓“张机字仲景,南阳棘阳人,学医于同郡张伯祖,尽得其传。灵帝时举孝廉,官至长沙太守,少时与同郡何颙客游洛阳”。襄阳之志与甘伯宗同,恐亦转抄而来。按后汉末,荆州襄阳较为安谧,积集图书,士多归之,故载与王粲遇。清·陆九芝勾稽旧籍十余种,著《张仲景传》,自谓无一字无来历。今按其传,仍为传闻之词。抗战前国医学院院刊有详细考证一篇,亦难核其人曾否当过长沙守。

二、 《伤寒论》师式《汤液经》法

晋代皇甫谧《甲乙经·序》说:“论广《伊尹汤液经》为数十卷。”梁代陶弘景《辅行诀》亦谓:“汉晋以还,诸名医辈,张玑(机)、卫汛、华佗、吴普、皇甫玄晏、支法师、葛稚川、范将军等,皆当代名医,咸师式此《汤液经》法。”又说:“外感天行之病,经方之治有二旦(阴旦、阳旦)六神大小(青龙白虎等),昔南阳张玑依此诸方撰为《伤寒论》一部。”两人皆言仲景师式《汤液经》,两人距汉不远,其言较可信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有《汤液经》,传说汤相伊尹作,恐亦讬名,又《艺文志》道家中有伊尹著,说明伊尹为道家(战国后期之新道家)。

陶弘景又说:“张仲景撰《伤寒论》,避道家之称,故其方皆非正名,但以某药名之,亦推主为识之义耳。”今本《伤寒论》中,仍有阳旦改桂枝、朱雀(鸟)改黄连阿胶鸡子黄汤,其有青龙、白虎者,又为后人改回之故(原有大小二旦六神,诸方剂存《辅行诀》中)。

三、 伤寒杂病论分为两书

今通行本《伤寒》,题为《伤寒卒病论》,卒病两字,日人及国内学者,以为原“雜”字,省写为“”,旋脱去二点,遂成卒,其自序中为《伤寒雜病论》,合十六卷,二字仍作雜。近人章太炎力主“卒”乃仓猝之猝,著有《猝病论》。按晋代皇甫谧《甲乙经·序》“汉·张仲景论广《伊尹汤液论》为数十卷”。经晋·王叔和整理,其伤寒部分“以应世急”,“大行于世”,其杂病部分至宋·王洙于馆阁得之,名曰《金匮玉函要略广论》(另有《金匮玉函经》者,为《伤寒论》之别本,与此不同)。杂病即今《金匮要略》。

四、 辨证论治与辨证施治

中医之辨证论治为世所称道,或作辨证施治。“辨证施治”这一名词见于明代周慎斋书中,而“辨证论治”这一名词见于清代章虚谷《医门棒喝》中。施治与论治混用已久,其实施治与论治一字之差,大有区别: 论治有研讨商酌之意,何种情况以何种治疗为最恰当;施治则辨别何证之后即用何法,不用研讨取舍,有近于今之专病专方,惟又有不同,专病专方,多必效之药,辨证施治之方未必如是。

五、 辨证论治之内涵

近人推仲景为辨证论治奠基人。今论辨证论治,先谈证:

1. 症、证、證

症本作證,后简作证,又因病而出现,乃去“言”从“疒”。作症,今證、证、症通用。

2. 证的内涵

仲景辨证治疗,可能源于《汤液经》,某某方治某某证(证: 有主证有副证,证有异,方亦有异)。证实含病因、体质、环境、时季等情况的综合表明。非单纯的原因之表现,而对病理或体质或气候某一项有突出表现于人体时,即用纠正这些特殊表现的方药。至于其治疗效果,药物的作用未明,是“自然王国”,若能用现代药理病理及其他科学进一步研究,才能进入“必然王国”。

辨证论治之优点: 同一疾病之原因既有一定之特征,可以因人体质不同,夹杂不同,气候环境不同,以及其他情况不同,可以异病同治,同病异治,在治疗过程中以所急为主——即主要矛盾所在。

六、 病证之辨

《伤寒论》群称辨证论治之书,而《金匮》则为专病专方之书。按伤寒辨证亦有辨病,如伤寒里有中风、伤寒,有温病;《金匮》辨病亦概辨证,《金匮》中如痉、湿、暍则专病专方,证情各别则专证专方。如痉则有刚痉、柔痉之别,湿家有发汗、利尿之殊,两者中医之辨病证须合现代之辨病(古代辨审证求因,实际上仍为辨证)。

《内经》与《五十二病方》中,皆具有辨证论治精神,均属自发的原始的辨证思想。

仲景辨证之别,大要六经分证,脏腑分证,辨阴阳,辨表里虚实,辨营卫气血。论治分标本先后缓急。

七、 仲景之六经、八纲辨证

1. 六经分证之优缺点

说者谓仲景以六经分篇论治,证同则治同,证异则治异,可以异病同治,同病异治,为执简驭繁法,此法之佳处。晋·张湛谓:“病有外同内异,内同外异”,则证之治疗,安可踌躇满志乎?乃此法之短处。仲景之时凭外证,追推内因,为时代方法所限,不可能认识内因之异同,可以谅解;吾人生当现代,而识病方法不求现代化何也?

2. 六经之实质

六经有说为经脉之经,有认为《素问·热论》之六经,有说为非是,有说为足六经,亦有说包括手经,有说为地面疆界。余意地面疆界者,包括病位,约相当于解剖位置,但位置不能说明病情之寒热虚实,仲景之六经既包括部位,又包括证情。凡任何疾病,皆显现一经或二经症状,则说为解剖位置仍较恰当,容有寒热虚实之异,病位固定仍可视为同解剖位置,证情同则同治,证情异则异治。古人谓六经各有八纲,其说有理。

余常谓仲景之六经,乃旧名词赋予新定义,体现了《内经》时代之阴阳概念,亦赅表里寒热虚实、经络、脏腑、营卫、气血、精气、正邪消长等。

3. 六经传变

六经可以循经传,可以隔经传,可以直中,又可以阴阳并感,有一经即解,有过经不解,有始终一经,说明认识疾病之灵活性,均为仲景之成就。

八、 六经与八纲论治举例

“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,桂枝汤主之。”(旧注汗出恶风为表虚用桂枝汤,无汗恶寒为表实用麻黄汤)

“太阳病项背强。”(以项背强用葛根、无汗用麻黄、恶风用桂枝,皆对症用药)

“太阳病项背强,反汗出恶风者,桂枝加葛根汤主之。”(此不同葛根汤者,以葛根汤有麻黄,今无恶寒无汗,则方中麻黄不恰当,亦对症用药)

“太阳病头痛发热,身疼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。”(此骨节疼痛无汗而喘用麻黄、杏仁,以恶风改用桂枝,以一药对一症)

“太阳中风,脉浮紧,发热恶寒身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,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。服之则厥逆筋惕肉,此为逆也。”(以汗出烦躁故用石膏,若脉微弱则不可用,以身疼痛无汗脉紧用麻黄,误用则为亡阳丧阴)“伤寒脉浮缓,身不疼但重,乍有轻时,无少阴症者,大青龙汤发之。”(此处特别指出不同于少阴之身重又无但欲寐脉细之证)

“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,不恶寒但热者实也。”(汗后之恶寒与不恶寒但热,情况不同)

“本先汗而复下之,若先发汗,治不为逆,本先下之而反汗之,此为逆;若先下之治不为逆。”(论先后)

“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,若下之身重心悸者,不可发汗,当自汗出乃解,所以然者,尺中脉微,此里虚。”(脉微知里虚。)“须表里实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,脉浮紧者,法当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,假令尺中迟者,不可发汗,何以知之然,以营气不足,血少故也。”(以尺迟知血少)

“病发热头痛脉反沉,若不差,身疼痛当救其里,宜四逆汤。”(本条脉沉故用四逆,若脉紧则可麻黄汤)

“少阴病脉细沉数为病在里,不可发汗”。“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,亡阳故也”。

九、 辨热型与热情

热型者,现代分为稽留热、间歇热、弛张热。《伤寒论》中既有热型之描述,又有热情之叙述。金代成无己指出论中热型说:“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间,熇熇然散而成热者是也,与潮热、寒热若同而异……潮热之热,有时而热,不失其时(弛张热);寒热之热,寒已而热,相继而发(间歇热);至于发热,则无时而发也(稽留热)。有谓翕翕发热者,有谓蒸蒸发热者,此则轻重不同,表里之区别。所谓翕翕发热者,若合羽所复,明热在外也。故与桂枝汤发汗以散之。所谓蒸蒸发热者,谓若薰蒸之蒸,明其热在内也。故与调胃承气汤攻下以涤之。”“若热先自皮肤而发者,知邪气之在外也,若热先自里生而达于表者,知邪气之在里也。”按此是视热情而分内外表里虚实,所以区别桂枝、调胃承气,与治疗有关。辨热型则有麻黄、桂枝、柴胡之殊。

十、 重视亡阳损阴

论中指出汗、吐、下可以造成亡阳损阴。阴阳两者之亡失常相为因果,亡阳者可致亡阴,亡阴者亦常致亡阳,故《伤寒论》切戒汗吐下之亡阳亡阴。因为阳易立亡、阴难骤复,故《伤寒论》中挽阳救逆之法多,而滋阴复液之药少(古时无补液法,说者谓滋阴为扬汤止沸,急下为釜底抽薪,其实滋阴可以增强人体抗体,补液以使代谢平衡,补充人体缺失,不为无益)

书中指出:

1. 不可汗

少阴病,脉微不可发其汗,无阳故也。又少阴病,脉细沉数,病为在里,不可发其汗。又诸脉数,重按微弱,不可发汗。

2. 不可吐

太阳病,当恶寒而发热,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,关上脉细而数,此医吐之过也。若得病一日二日吐之,腹中饥,口不能食;三四日吐之,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,此医吐之所致也。又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,虚家亦然。

3. 不可下

诸外实不可下之……诸虚家不可下之……又太阳病,有外证未解不可下。又太阳病,医发其汗,遂发热而恶寒,复下之,则心中痞,此表里俱虚,阴阳气并竭……

以上所录片断,全论中更有下后变证逆证多不胜举,此仅举其一隅,以说明《伤寒论》之重视阴阳,预防阴阳之亡失,切戒汗吐下之妄用。

十一、 处理认识之错误

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朴杏子汤。按喘相当于气急,有本病是喘,治以杏朴;下后之喘,乃是气促,不当用杏朴。又发汗后腹胀满者,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(说者谓本条是实,与上条大异)。又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,发汗则痉(汗不会致痉,可能本是破伤风)。病人有寒复发汗,胃中冷必吐蚘(热病吐蚘是胃热,不是胃寒)。

以上略举数条条文,以见仲景之时代认识。吾人当承认仲景是人,不是圣人,更不是现代圣人,他的书不是圣经,不是句句真理,字字珠玑,完美无缺。

十二、 结语

1. 辨证论治为古代自然辩证法,不始于仲景,然至仲景而益显。学仲景书者,得仲景辨证论治之法,千余年来广博于医药界作为指导方法,吾人应补充而推广之。

2. 仲景之方,传自汤液,至今时达三千余年,为治已达亿万人次,用之得当立起沉疴,实伟大宝藏,有待于继续开发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姜春华论临证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

 

 

 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