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医案

地黄祛邪医案三例探析

姜春华

[文章下载]

【摘要】  

【关键字】  

中图分类号:文献标识码:文章编号:

地黄祛邪医案三例探析

地黄滋阴养血,临床多用于肝肾不足之虚证,而姜老则常用于病邪固结难解之时,每获良效,兹举验案三则窥其运用之经验。

一、 病案介绍

1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案

胡某,男,37岁。198968日初诊。去春罹患甲肝时发现HBsAg阳性。经治甲肝虽瘥,而表面抗原持续年余未能转阴而就诊。刻诊: 神疲乏力,夜寐不安、口苦咽干、胁下疼痛。更有腰膝酸软,眩晕耳鸣,左脚底疼痛。纳可、便调。苔薄黄略腻、边有齿痕。脉来细弦。证属肾虚脾弱,湿热之邪蕴结难化。拟予滋阴温肾,祛邪解毒。药用: 生地30克,牛膝10克,虎杖15克,黄柏10克,鸡骨草15克,黄芪30克,党参、苁蓉、桑寄生各15克。

药后腰膝酸软好转,精神亦振。再用熟地、玄胡索、丹参、乳香、柴胡、僵蚕、蝉衣等加减,治疗三个月,表面抗原转阴而愈。

2 风湿性关节炎案

杨某,男,46岁。三年多来,腰痛如折,右腿冷痛,肿胀麻木,屈伸不利,艰于行走,恙情得温则减,遇寒则甚,气候交变尤易发作。化验: 抗“O750uESR 15mm/h。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。平素恶寒怯冷、口淡不渴。舌苔白而厚腻,脉象按之沉细。证属寒湿入络,凝滞经脉,闭阻营卫。拟以温经散寒,滋阴通络。药用: 生地50克,附子、桂枝各9克,威灵仙15克,蚕砂30克,蛇、秦艽、当归、赤芍各9克。

7剂药后,关节疼痛、麻木、发冷好转。再加黄芪、乳香等出入,调治近月而愈,随访1年未发。

3 哮喘合并感染案

朱某,男,15岁。3岁即患哮喘,好发于秋冬。近日咳逆上气,倚息难以平卧。痰多色白,咯之弥艰。化验: WBC 224×109/LS096L004。胸透: 两肺下轻度感染。已用氯喘、氨茶碱、氢考、抗生素未能缓解。苔白薄腻,脉左滑数。证属久病哮喘肾气已虚,复为风邪所袭,痰热壅阻,气机失宣。治拟疏风清肺化痰,滋阴温肾纳气。药用: 防风10克,开金锁、老鹳草、碧桃干、佛耳草各15克,陈皮6克,姜半夏、旋覆花各10克,生地30克,黄芪15克,苁蓉、巴戟天、补骨脂、五味子各10克。7剂后,咳喘停,无痰。去清热化痰药,调治月余,一冬安然无恙。

二、 讨论分析

上述三案分属中医之胁痛、痹证、喘证。分别为湿热、寒湿、痰热等邪所致,故都具腻苔之征,此乃邪盛之象也。姜老均重用生地,着意在扶正固本,以逐其邪。

生地,味甘性寒,滋阴养血,而补益肝肾,临床多用以清沏,热灼营阴,或阴虚内热之热邪。今姜老用治湿热、寒湿、痰热者,取其滋阴补肾,鼓舞正气之用也。正气乃固卫御邪之动力,但必以阴精为之粮资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曰:“阴者,藏精而起亟也;阳者,卫外而为固也。”故病邪之滞留不解,貌似正气之怯弱,实乃阴精之不足。地黄滋补肾阴,“作强之官”得以充养,则一身之活力由之振奋,祛邪乃能得力。此其一也。且地黄通利血脉,《别录》云:“生地为散血之专药。”《本草正义》谓“地黄散瘀是其特长”。故《本经》用以“除痹”。血脉既通,又能载气以达病所,尽其祛邪之能,所以《本经逢源》曰:“统领他药,共襄破宿生新之功。”此其二也。

因此,姜老每于病邪深伏固结之时,常选用地黄滋阴培本,充其粮资以逐顽邪。如乙肝案,乃湿热之邪深伏肝胆;痹证案,为风寒湿邪深入筋骨,均属反复难愈之疾。而哮喘案,更是痰热胶固胸膈之证,每每累及终生,故非从肾之本元入手不能治也。此外姜老亦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: 一有邪热伤阴之势,尤其是阴虚内热。二具肝肾不足之征象,如乙肝案之眩晕耳鸣,腰膝酸软。三是有血气瘀滞之病机,如痹证案之痹痛,哮喘案之痰气窒塞。

地黄之祛邪基于培元,非直接作用于病邪、与汗、吐、下诸类迥别,故临床当据不同性质之病邪,选用具有针对性之药物,以为辅助,如黄柏鸡骨草等清理肝胆之湿热以治乙肝。桂枝附子等温经散寒通络,以祛寒湿痹痛。佛耳草、开金锁等清热化痰之品,以疗咳喘。凡此种种不胜枚举。而本元之不足,又人各有殊,亦当辨其阴阳之偏颇,调协以平。黄芪为姜老常伍之一品,黄芪补气以振祛邪之力,地黄滋阴而资祛邪之本,则有粮之师足以奋战。阳气虚者,每加苁蓉、巴戟,温肾以壮气;阴津不足,多以知母、甘草;滋水以生津,辨邪正而配伍,兼标本以同治,正气日渐来复,病邪日益衰败,故而顽疾可愈。

(董其圣整理)

 

 

 

姜春华论临证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

 

 

 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