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医案
腹泻医案四则及体会
黄文东
【摘要】
【关键字】
中图分类号:文献标识码:文章编号:
腹泻医案四则及体会
案1 急性肠炎。乔某某,男,44岁,干部。
初诊: 1964年7月24日。
本月13日起腹泻,粪便稀薄如水样,当天晚上即泻七八次,次日腹泻仍多。大便培养三次均阴性。曾作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、服西药氯霉素、中药葛根芩连汤加减以及针灸等治疗,腹泻减而未除。昨晚次数又多,食后即泻,腹不痛,无后重感,肠鸣辘辘,渴喜热饮,神疲乏力。舌质红、根剥,苔薄腻,脉濡滑。脾胃不和,肠热未清,湿浊留恋。治拟和中化湿,调气清肠之法。
藿佩梗各三钱,炒扁豆三钱,炒白术三钱,木香一钱半,陈皮二钱,炙甘草八分,焦楂曲各三钱,鲜荷叶一角,香连丸一钱半(分二次吞服)。七剂。
二诊: 7月31日。
服上方二帖后腹泻渐减,近两天腹泻已止,但后半夜肠鸣,至黎明时始消失,胃纳尚好。舌质红、根剥,脉濡小。再与健脾和中。
炒白术三钱,炒党参三钱,炙甘草一钱,木香一钱半,陈皮一钱半,焦楂曲各三钱,藿梗三钱,荷叶一角。七剂。
案2 慢性结肠炎。钱某某,男,40岁,职工。
初诊: 1973年3月14日。
1971年体格检查发现肝脾肿大。二年来患慢性腹泻,腹痛即泻,大便稀溏,夹有粘冻,近半月来每日四五次,较前略为减轻,但肝脾痛较重。脉小弦,舌质红,根苔厚腻微黄。此由脾失健运,湿热蕴于肠中,肝脾气滞,故腹痛时作;湿浊下注,故便泻粘冻。治以健脾温中,清肠化湿之法。
炮姜一钱,炒白术三钱,党参三钱,茯苓三钱,炙甘草二钱,白芍四钱,陈皮二钱,炒防风三钱,秦皮四钱,焦神曲三钱,焦山楂三钱。七剂。
二诊: 3月21日。
服药后腹痛较轻,大便每晨先后二次,成细条,并有粘冻,但不畅爽。舌根苔黄腻,脉濡缓。并有夜寐不安之症。再与前方加味。
前方加炙远志一钱半,合欢皮四钱。七剂。
三诊: 3月28日。
近日大便一至二次,已较畅爽,肝脾觉痛,临睡前觉脐腹冷痛。前方加肉桂(后下)五分。七剂。
四诊: 4月11日。
近来大便每日二次,尚觉畅爽,黏液减少,纳食较佳。舌根苔腻未化,脉细。肝脾觉痛,腰痠。肠中湿浊未清,脾胃运化未健,有时腹中响鸣作痛,为阳虚有寒之象。再与温中健脾化湿之法。
炮姜一钱,苍白术各二钱,茯苓三钱,党参三钱,白芍四钱,炙甘草二钱,秦皮三钱,炒防风三钱,焦楂曲各三钱,肉桂五分(后下),广木香一钱半。七剂。
五诊: 4月18日。
纳食增加,肝脾痛,腹胀明显,大便每日一次,黏液已少。舌苔腻渐化。前方加柴胡一钱半,郁金三钱以疏肝理气,去茯苓、炒防风。七剂。
六诊: 7月25日。
近三月来,大便每日一至二次,在病情稳定时,中药暂停。但因饮食不慎,或略觉疲劳,曾有二次反复,大便次数增加。仍服前方,另加“痢特灵药片”,服二三天即愈。最近大便一次,先成形,后如糊状,量少或多,有时不爽,未见粘冻,腹不痛。舌根苔薄腻。纳食每餐三四两,劳动则肝脾觉痛。仍与前法加减。
党参三钱,炒白术三钱,炙甘草二钱,炒白芍三钱,广木香一钱半,秦皮三钱,焦山楂三钱,焦神曲三钱,炒扁豆三钱。此方连服十剂后停服。
案3 慢性结肠炎、蛔虫病。陈某某,男,26岁,职工。
初诊: 1964年5月15日。
患慢性腹泻已五年,日行三四次。经过治疗以来,症状时轻时重,便行稀薄,夹有黏液,食入不化,腹痛较甚,曾排出蛔虫,纳少,面白,形瘦。舌质淡苔薄腻,脉细。脾虚不能健运,二肠传化失常。先用乌梅丸法。
炙乌梅一钱半,川椒一钱半,苏梗三钱,广木香一钱半,白术三钱,炙甘草一钱,炒白芍三钱,陈皮一钱半,炮姜一钱,焦楂曲各三钱。七剂。
二诊: 5月21日。
近日来大便次数略减,腹痛即泻,多为不消化物,夹有黏液。因服汤药已久,效不明显,改用丸药调治。
丸方:
炒乌梅肉一两,炒川椒一两,赤白芍各一两五钱,炙甘草二两,炒五灵脂一两五钱,乌药一两五钱,广木香一两五钱,炒补骨脂一两五钱,煨肉果一两五钱,陈皮一两,焦白术三两,炒防风一两,炒黄芩一两五钱。
以上各药研为细末,用焦山楂三两,禹余粮六两,生姜一两,红枣四两,蛇含石四两,煎汤泛丸。每日晨晚各服三钱,温开水送服。
三诊: 7月25日。
大便稀溏,黏液已少,每日一二次,腹痛轻减。舌、脉如前。初服丸药时亦不消化,近已改善。前方继续配合为丸,服法如前。
门诊随访: 12月4日。
从五月份开始,服丸药至今(前方连配四次),腹泻已有明显好转。过去每星期发二三次,每日四五次,质稀薄,如鼻涕,如带红黑色,腹痛较甚。以后每星期发一次,每天一二次,先成形,后溏薄,腹痛尚轻。在十月中旬丸药停服,大便次数又略有增加,可见疗效尚未巩固,但续服丸药后即能见效。最近胃纳正常,大便每日一二次成形,舌质淡,苔薄白,脉细带弦。时届冬令,天气寒冷,病情亦无变化,抵抗力已较强。
案4 慢性结肠炎。周某某,男,44岁,工人。
初诊: 1975年5月15日。
去年二月起大便夹血,外裹黏液。三月做乙状结肠镜检查,见肠壁充血水肿,诊断为慢性结肠炎。近来大便每日一至三次,左腹疼痛。粪检: 白细胞0~2,红细胞10~15。长期来神疲乏力,多梦,纳呆。舌质带紫,苔腻,脉细。证属脾不健运,肠中湿热不清。气滞则腹痛,下注为便泻。病已年余,兼有肝气乘脾之象。治拟调气健脾,清肠化湿之法。方用健脾益气汤合痛泻要方加减。
党参三钱,白术三钱,炙甘草三钱,茯苓四钱,炒防风一钱半,白芍三钱,陈皮三钱,木香二钱,焦楂曲各三钱,秦皮三钱。六剂。
二诊: 5月22日。
左下腹疼痛,大便日二次,质软,黏液减少。舌质带紫,根有碎纹,苔厚腻。近兼夜寐不安。
前方加合欢皮四钱。六剂。
三诊: 5月29日。
左下腹仍觉隐痛,大便日二次,夹黏液,质软成形。
原方木香改为三钱。六剂。
四诊: 6月5日。
腹部仍隐隐作痛,大便每日二至三次,质溏薄。
原方去茯苓,加生熟苡仁各四钱。六剂。
五诊: 6月12日。
左下腹疼痛已见减轻,大便每日二次,略带黏液,尚觉爽利。口苦,舌苔腻根稍厚。仍予前法。
党参三钱,白术三钱,炙甘草三钱,炒防风一钱半,白芍三钱,青陈皮各三钱,木香二钱,焦楂曲各三钱,合欢皮四钱,地榆四钱。六剂。
六诊: 6月21日。
治疗以来,食欲渐增,睡眠进步,体力也逐渐恢复。以往时有病假,近一月来已能坚持全天工作。左下腹偶有轻微疼痛,大便每日二次,基本成形,尚带少量黏液。最近粪检: 红细胞2~4。
再守原意。前方续服六剂。
体会
案1系由感受暑湿引起腹泻,经过治疗后,泻仍未止,由于脾胃不健,致湿浊留恋,故用藿香、佩兰、荷叶、香连丸之类,芳香化湿而清肠热;配合扁豆、白术、木香、陈皮、甘草、焦山楂、神曲等以健脾和中而化湿滞。对舌质红、根剥,虽属阴液亏耗之象,但不宜用滋润药。俟泻止能进饮食,则阴液自能渐渐恢复。如服药后泻仍不止,或转为虚寒,或转为阴伤,或属于虚中夹实,再予酌情处理。
患者系某研究所干部,当时经过随访,据告二诊后服药七剂,腹泻已止,大便成形,肠鸣消失,胃纳好转,精神恢复,即上班工作。
案2因二年来患慢性腹泻,夹有粘冻,经中西医治疗,反复发作,久治未愈。1972年曾在某医院做乙状结肠镜检查,诊断为慢性结肠炎。历次大便检查有黏液、少量红白血球及不消化物,大便培养阴性。体检肝肋下1.5指,剑突下4指,质软,轻压痛;脾肋下1指;肝功能检查多次均正常。
患者正在壮年,初起为实证。由于久病不愈,脾胃受伤,虚中挟实,中焦虚寒,肠有湿热,故用理中汤以温中健脾为主,配合芍药、木香、秦皮之类,以缓中调气,清除肠中湿热为辅,此为温清同用之法。如肠中热毒较盛者,并可加白头翁、黄芩、黄连之类。本例着重在脾胃虚寒,不宜过用苦寒清热,故用药偏重于温中健脾,只加秦皮一味以清肠化湿。
案3患病已五年,曾在某医院检查和治疗,诊断为慢性结肠炎。初诊时形瘦体弱,饮食甚少。鉴于过去服药甚多,肠胃不能吸收,因此未能产生效力。改服丸药以后,持续数月之久,肠胃传化功能始渐渐恢复。丸方以乌梅丸、四神丸、痛泻要方等复合而成。取酸甘化阴,辛甘通阳之意。配以健脾、消食、化瘀、固涩等药,使补而不腻,涩而不滞。对脾胃已伤,阴阳俱虚,肾关不固之证,如汤药不能取效者,宜用丸药缓缓图治,作较长时间的观察,可以渐渐取得疗效。
案4腹泻年余,神疲,乏力,脉细,辨证以脾气虚弱为主。由于脾不健运,湿从内生,流注肠中,郁而化热,以致大便夹血,外裹黏液,此为虚中夹实之象。平时腹痛隐隐,便前少腹攻撑作痛,系肝失疏泄,横逆乘脾之故。服药甚多,久治未效。用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益气健脾;白芍、陈皮、防风抑肝扶脾;辅以秦皮清肠化湿,木香行气止痛,焦山楂、神曲消食和胃。使脾能健运,肝气渐和,肠中湿热得从下行,因而腹痛泄泻渐止,体力逐步恢复。本例便泻日久,热象不著,故未用黄芩、黄连、黄柏等苦寒清热药;并以脾虚为主,略呈寒象,故亦未用辛温大热之品。鉴于舌质带紫,根有碎纹,神疲脉细,既属阳气已亏,血行不畅,又有久泻耗伤营液之象,故用药偏重甘平微温,略佐苦燥,不能急于求功。辨证既明,常须守法守方,多服才能见效。
上述四例腹泻,病情轻重不同,并有由浅入深的过程。轻而浅者,多由感邪、饮食所伤,病在肠胃,治之较易;深而重者,肠胃已伤,兼之脾阳不运,肾关不固,病及脾肾,阴阳俱虚,治之较难。《景岳全书》指出:“泄泻之本,无不由于脾胃。”又谓:“肾为胃关,开窍于二阴,所以二便之开闭,皆肾脏之所主。”黄老认为,张氏之言,是慢性腹泻的治疗经验,确有指导实践意义。不但要顾到脾肾之本,还要注意虚中挟实,必须标本兼顾。如果汤药不能取效时,又当考虑丸药缓调,复方图治之法。
黄文东论脾胃病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