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医案
造釉细胞瘤
顾伯华
【摘要】
【关键字】
中图分类号:文献标识码:文章编号:
造釉细胞瘤
病例郭某,女,43岁,干部。
患者于1968年吃硬食时感到右侧牙齿口唇发麻,未予注意。1969年9月开始,右下嘴麻木伴有右颌下淋巴结肿大,疼痛,口腔内有溃疡,张口困难。到市某医院口腔科检查: 右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,下颌关节压痛,口腔内8周围炎症肿胀。诊断为重度牙周炎。当时即拔除8并肌注青霉素,但肿痛不愈。1971年11月,右下颌部肿胀加重,疼痛剧烈,张口困难,仅能进1/2横指,进食受限而靠流汁维持。11月14日,经右下侧牙龈局部切开引流,有大量恶臭液体和豆腐渣样组织。X线摄片: 见右下颌骨体部上升支整个骨体呈广泛性骨质破坏,透明度减低。确诊为“右下颌造釉细胞瘤”。同时又到某医院摄片检查,同意上述诊断。脓液培养: 绿脓杆菌100%,溶血性链球菌30%。请3个医院讨论: 要作右下颌骨切除手术。但患者有绿脓杆菌感染,手术有一定困难,病员也有顾虑,决定内服中药。检查: X线摄片: 1971年11月16日,右侧下颌骨从3到上升支部整个骨体部呈广泛性破坏,骨皮质稀薄,有囊样的空隙;1974年6月25日,右下颌骨,骨质破坏缩小至黄豆大小,骨皮质增厚;1975年8月25日右下颌骨7下方骨质破坏,呈米粒大小骨质生长。脓液培养: 1971年11月12日,绿脓杆菌30%~100%,溶血性链球菌20%;1972年1月6日,绿脓杆菌10%~90%,溶血性链球菌0%~90%。诊断: 右下颌骨造釉细胞瘤。
初诊: 1971年11月26日。两个月前,口腔右侧牙龈疼痛开合不利,经10日自溃,因引流不畅,积脓肿胀疼痛反而加剧,伴有寒热。右侧智齿牙龈红肿,外侧有一疮口,流脓黄稠带绿,下颌骨骼增大,肿势波及颊下,且有硬块,皮色微红微热,无波动感。苔厚腻带黄,脉弦细数(84次/分)。证属阴虚火旺,痰热上蕴,积脓损骨。急拟养阴清热解毒为要。处方: 生地15克,玄参9克,麦冬12克,鲜石斛(先煎)15克,生山栀9克,生石膏(先煎)18克,夏枯草12克,天花粉9克,半枝莲15克,紫花地丁30克,京赤芍15克。外用玉匙散,每日擦5~6次。玉露膏,敷颈、颌部。
二诊: 11月30日。骨槽风,疮面出脓渐少,右面颊颏下肿势也退,但坚硬未消。仍有轻度压痛,全身发热(38.1℃),大便未通。苔腻舌质红,脉弦细数。再拟前法加化痰消肿之品。处方: 黑玄参9克,生地15克,鲜石斛(先煎)15克,淡竹叶9克,生石膏(打碎)18克,天花粉12克,粉丹皮9克,夏枯草12克,海藻12克,陈胆星4.5克,紫花地丁30克。
三诊: 12月12日。前方加减: 加活血化痰软坚之炙甲片、土贝母、丹参,去清热药竹叶、石膏。又服10多剂,右下颌部肿退痛减,疮口流脓极少,颏下尚有小硬结。发热已退,食欲渐增。苔薄舌淡红,脉濡带数。气阴两亏,余邪未尽。拟扶正祛邪兼施。处方: 党参12克,全当归9克,赤白芍各6克,大生地15克,玄参9克,天花粉9克,银花12克,陈胆星6克,蒲公英30克,丹参9克,甘中黄(包)6克。
四诊: 1972年3月5日。前方加减服用两个多月。X线摄片复查: 右下颌骨有囊样变,冠周炎、骨髓炎症状控制,但牙后仍有少量脓液。苔薄舌淡,脉濡细而缓。拟调补气血,益肾壮骨。处方: 孩儿参12克,全当归9克,赤白芍各9克,大熟地12克,制黄精15克,制狗脊15克,补骨脂12克,炒川断12克,丹参9克,鹿角粉(分吞)3克,甘中黄(包)6克。外用十宝丹。
五诊: 9月3日。骨槽风新骨逐渐生长(X线摄片示有增生),其他均佳。苔薄,脉平。再拟调补气血、益肾壮骨法。处方: 党参12克,熟地12克,全当归9克,丹参9克,川芎6克,杜红花9克,制狗脊15克,制黄精15克,补骨脂12克,肉苁蓉9克,陈皮4.5克,鹿角粉(分吞)3克。与上方交替服用。
按: 造釉细胞瘤临床上并不少见,十之八九发在下颌骨,以下颌骨角及体部最多,升支次之。表现为缓慢膨胀性生长,早期无不适,一般不侵入关节,很少见张口困难。肿瘤增大可使牙齿松动而脱落。粘膜和皮肤可因肿瘤压迫而发生坏死、溃疡。现代医学认为局部切除或刮除皆易复发,且本病对放射线具有对抗性,无特效药物。故主张将包括肿瘤外至少1厘米以上的骨质行颌骨截除术。本病例因继发感染而发生骨髓炎,中医按“骨槽风”诊治。先以清热解毒、活血消肿加养阴降火之品,后用调补气血、益肾壮骨的方法,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摸索了一些初步经验,对其他病例是否有效,尚待实践证明之。
十宝丹: 血珀9克,煅人中白9克,朱砂9克,腰黄9克,青黛(水飞)9克,炒月石30克,冰片6克,珠粉6克,滴乳石9克,西黄3克。以上各药除炒月石、冰片、珠粉、西黄外,均研成细末,和匀,再水飞3~4日,研至无声为度,晒干,再研细,最后将炒硼砂、冰片、珠粉、西黄研细,与水飞之药和匀,瓶装封固,不出气备用。
顾伯华论外科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