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医案
荨麻疹
顾伯华
【摘要】
【关键字】
中图分类号:文献标识码:文章编号:
荨麻疹
病例1. 梁某,男,34岁。门诊号: 甲33386。
患者自1964年2月初遍体作痒发风疹块,并以头面部为甚,大的皮损如手掌大,大部皮损在24小时内隐退,小部分风团样损害要数日才能隐退。曾用西药片、驱虫药及中药散风清利、凉血清热之剂治疗,病情仍时作时止,且每遇暖或入晚必发。好发于颈、面、手及脚。舌苔黄腻尖红,脉滑数。应用化湿清热之剂。1剂后,当晚即停发新疹。3剂后,皮疹全部隐退。为巩固疗效,又进3剂。随访14个月,未见再发。处方: 绵茵陈60克,蒲公英30克,生甘草9克。
病例2. 周某,女,30岁。
初诊: 1974年3月14日。风疹块反复发作已3年多,曾用抗过敏、镇静剂及注射葡萄糖酸钙治疗均未效。来院服中药,先治以散风清热有效;后又发,再用凉血清热3剂,瘙痒减轻,仍有少发。因大便干结,用通里攻下法,也可取暂时之功,但不久病情如故。追问病史,患者生第2个小孩以后,月经不准,多先期,色紫红有黑块,经临小腹坠痛;有慢性肝炎病史。目前体瘦面黄暗,两颧淡红,口干欲饮,午后五心烦热,夜眠不安,时胁痛。苔薄黄舌质红,脉弦数。肝胆湿热熏蒸肌肤,治仿当归龙荟丸之意。处方: 当归9克,龙胆草4.5克,黄芩12克,焦山栀9克,黄柏9克,胡黄连3克,生大黄(后下)9克,煨木香4.5克,茵陈12克,平地木30克。
二诊: 3月20日。药后,口干、烦热、睡眠、胁痛、身痒皆有好转,但大便日行3次,风疹块仍有少发。惟药汁太苦,不愿续服,以丸药代之。建议月经前来复诊。处方: 龙胆泻肝丸9克(分吞),给10日量。
三诊: 4月3日。将届经临,小腹胀满坠痛,两乳结块疼痛,情绪容易波动,心烦意乱,夜难成眠,口苦咽干,风疹块遍布,焮红、灼热,抓之即有划痕。苔薄黄舌尖满布红刺,脉弦滑数。肝胆湿热,心火偏旺。拟芩连四物汤凉血清热、泻心火、调经脉。处方: 黄芩9克,胡黄连3克,生地15克,赤芍9克,当归9克,川芎4.5克,黄柏9克,川楝子9克,益母草30克,橘叶、核各9克。
四诊: 4月6日。自诉药后次日月经即来,量多紫红,胸胁、两乳、小腹胀痛明显减轻,风疹块已退,仍有口干唇燥、欲饮。苔薄舌红,脉弦细。火势渐退,阴津也伤。拟养阴清热,活血化瘀。处方: 生地15克,麦冬12克,天花粉15克,山栀9克,黄芩9克,杜红花9克,桃仁泥9克,鸡血藤15克,王不留行12克,甘草3克。
五诊: 4月10日。经净,诸症皆减,风疹块不发,仍有口干、两乳结块疼痛。乳房两外上象限各有2厘米×3厘米索状块物,边界清楚,无结节。自诉月经前胀大,疼痛加重,经后缩小疼痛减轻。苔薄舌红,脉细数。肝肾不足,内有虚火,冲任失调。拟调理清火兼顾。处方: 生熟地各12克,当归9克,赤、白芍各9克,天花粉12克,女贞子9克,淫羊藿30克,肉苁蓉12克,柴胡4.5克,地骨皮12克,八月札12克,黄柏6克。以后均月经前重清火,经临兼活血,经后调理。治3个月,月经已调,风疹块不发,乳房结块消失。
按: 荨麻疹中医称“风”、“瘾疹”。《内经》有“少阳有余,病皮痹隐疹”的记载。病因复杂,一般急性发作可分风热型,用消风散;风寒型,用桂枝汤加味;肠胃湿热型,宜祛风解表、通腑泄热,用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加减。而慢性荨麻疹,反复发作,长年累月,不易根除,有的用调理冲任或大补气血可治好。但本病例热象很重,确是表象,而冲任不调,肝肾不足,阴虚内热才是根本。根据不同情况,有时治标,有时治本,根据辨证施治确定治则,同时治愈荨麻疹、月经不调、乳腺小叶增生。
病例3. 李某,女,23岁。门诊号: 745363。
初诊: 1974年1月3日。风疹块反复发作已3个多月,初因秋后淋雨后而发,以后每遇到冷风一吹,暴露部位即起风团,瘙痒不堪,晚上更甚,被暖方止。曾静脉注射西药无效。近来发作时胃脘部疼痛,大便偏稀。检查: 人体消瘦,面色白,全身遍发蚕豆或核桃大小水肿性斑块,色白,压之无血色,部分融合成手掌大一片,以手、足、头面最多。苔薄白,脉濡细。实验室检查: 血常规: 轻度贫血。大便常规: 未发现肠寄生虫卵。证属营血不足,卫分不固,腠理开疏,风寒之邪,侵袭肌肤,营卫不和所致。拟养阴血,调营卫,祛风寒之邪。处方: 当归9克,鸡血藤15克,赤白芍各9克,小胡麻12克,川桂枝6克,生姜皮3克,炙甘草3克,白鲜皮9克,红枣5枚,饴糖1匙(冲服)。
二诊: 1月10日。药后胃中舒服,疹发逐渐减少。惟大便仍溏薄,前方出入。上方去当归、白鲜皮,加党参12克、淮山药12克、焦白术9克。建议保暖,不要接触冷水,避免冷风吹。
三诊: 1月20日。风团已停发。再拟固表祛风巩固之。处方: 玉屏风散(分吞)9克。乌梢蛇片,5片,每日2次。后根治,没有发作。
按: 《诸病源候论》中说:“邪气客于皮肤,复逢风寒相折,则起风瘙隐疹。”《疡医准绳》又云:“夫风瘾疹者,由邪气客于皮肤,复遇风寒相搏,则为瘾疹。若赤疹者,由冷湿搏于肌中,风热结成赤疹,遇热则极,若冷则瘥也。白疹者,由于风气,搏于肌中,风冷结为白疹也,遇冷则极,或风中亦极,得晴明则瘥,着厚暖衣亦瘥也。”中医文献中的“瘾疹”即是荨麻疹,分为赤、白两种,和临床所见,颇相符合。本例即是典型的白疹,用驱散风寒、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加味,疗效显著。后用益气固表法巩固根治,说明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是很有道理的。
附: 乌梢蛇片: 乌梢蛇研粉,加适量赋型剂,轧片,每片含生药0.3克。
顾伯华论外科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
